大鴉洲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GPX


大鴉洲, 為新界大嶼山西南部對外的索罟群島的主島. 新石器時代, 索罟群島已有人類活動. 附近海域也是香港唯一有中華白海豚與江豚共同出沒水域. 1989 年至 1996 年, 大鴉洲成為越南船民羈留中心. 中心關閉後已拆卸. 現時島上無人居住. 島上除登小山頂等郊遊活動, 主要活動為參觀以前船民中心遺跡.

難度推介 (評分標準)
1.514.5


路線: 大鴉洲碼頭>飛機頂>天后廟>小天池>自由萬歲碑>白曹灣>直昇機坪>東灣>白曹灣>大鴉洲碼頭

今天跟 "驚 Hike" 去大鴉洲. 在尖沙咀公眾碼頭上船. 船程 1.5 小時. 到大鴉洲碼頭後, 先上山去飛機頂探標高柱.

因不知道上飛機頂的山路入口, 首先沿西面的明顯山路上飛機頂, 但路盡頭是墳墓.

循原路下山後, 回走覓路上山. 右邊是飛機頂, 前面空地是船民羈留中心遺址.

見山腳有可攀短壁, 便上攀上山, 然後橫移覓疏林續上山. (但不建議此上山方法)

回頭下望船民羈留中心遺址

之後穿小段稍密叢林, 然後踏短草芒萁上山. 上山一段後, 殊途同歸, 短草間漸有路跡.

上山途中回望, 除了船民羈留中心遺址, 右邊是涼亭, 涼亭旁的樹林後是天后廟. 

另一邊, 是東灣, 及上直昇機坪的車路

繼續跟路跡上山

到飛機頂後, 可和標高柱合照. 遠眺大嶼山, 鳳凰山脊被雲霧覆蓋. 早上乘船時下大雨.

循原路下山. 今次找山路的真正入口. 落山至近山腳, 穿稍密叢林. 叢林枝幹有被剪痕跡.

穿叢林落山後, 竟有石屎梯

石屎梯在護土牆上, 剛才沿這緩坡護土牆落山

出山路後, 回望山路入口, 護土牆在草地後

經涼亭, 落廟灣, 到天后廟
古廟建於 1828 年. 大鴉洲船民中心在 1996 年 9 月關閉後, 設施陸續被拆除, 天后廟再次重建. 廟內曾有清道光八年的銅鐘, 但已不知所踪. 

然後上山, 去上村, 回望廟灣, 山坡依稀見梯田痕跡

小天池
1960 年代, 大鴉洲上村及下村, 約有 150 名村民. 1973 年, 英軍把上村村前的禾田改為漁塘, 為村民增加收入. 這個小天池, 就是當時的魚塘. 而食水是用水泵供應的. 

小天池的石堤, 以前英軍就在前面樹下塘邊倒魚苗

以下兩張照片, 都是大鴉洲漁塘. 資料來源: 香港公共圖書館, 政府新聞處 1973


入小天池西面的車路, 路邊的旱廁, 已半掩在藤葉下

沿車路逆時針行, 進入上村範圍, 路邊的庭園遺跡


以前的石屎闊路, 如今滿地樹葉, 已成林中路

路旁的休憩設施

沿車路走至小天池的東南面, 轉右, 入林中小路. 這林路在郊遊圖是粗線. 但隨年月林木漸多, 闊路變小路.

林路旁的桌椅


上圖大樹旁, 豎立兩塊石碑, 寫有 "自由萬歲 船民中心 壬申孟夏". 壬申年即是 1992 年, 孟夏即農曆四月, 新曆五月. 

石碑提字背景無從稽考. 但石碑上日期, 剛巧和以下事件發生時間相約:
1992 年 5 月 13 日, 英國與越南達成遣返越南船民協議, 引發滯留香港的越南船民不滿. 5 月 21 日大鴉洲船民中心發生騷亂, 警方施放約 60 枚催淚彈鎮壓.

參觀石碑後, 原路折返. 然後繼續沿小天池旁車路, 逆時針方向行. 在小天池東邊路旁林中, 見又有遺跡, 入林參觀. 



土地廟

又經過小天池北面, 今次去白曹灣

在小天池北面車路旁邊, 有一列擋土牆. 部份磚牆仍在. 但印有 "大鴉洲" 三字的一截磚牆, 已塌毁. (以下為網上資料圖片)

白曹灣

白曹灣旁的桌椅

小碼頭


海邊林裏有多個石屎矮圍牆, 可能是豬欄
70 年代, 大鴉洲有千多隻豬. 豬隻, 和島上出產的魚, 菠蘿, 都會被運往長洲出售.

回到船民羈留中心遺址, 只有這一列是有地磚

1988 年, 港府實施 "甄別政策", 政治難民定義為 "難民", 因經濟等原因移民定義為 "船民". 後者並不符合西方國家對難民資格的要求, 只能無了期滯留香港.

1989 年 5 月 30 日, 750 名越南船民闖港. 現有難民營不勝負荷. 港府宣布將大鴉洲, 闢作臨時船民羈留中心, 安置新到港船民.

6 月 1 日, 英軍為船民搭帳幕暫住. 當時島上根本未有做任何收容難民船民的準備, 亦沒有營舍. 只好拆了船上木塊, 帆布在沙灘建造臨時住處. 當時仍有一對原居民夫婦在大鴉洲居住.  資料來源: HK01

1991 年 1 月, 大鴉洲船民中心落成, 其中 12 座為營房宿舍. 每座樓高三層, 每層約容納 200 人. 宿舍以三層碌架床組合, 每層有兩間廁所, 可容納一萬人.

上山去直昇機坪


直昇機坪, 也是大鴉洲最大最平整的空地

直昇機坪旁的太陽能板

電訊天線

在直升機坪, 下望圓崗洲 (下圖左)

落山回到船民營遺址, 前面是飛機頂
經過 3 小時的大暴走, 島上較容易去的地方都已去過. 只剩下約 1.5 小時, 便要上船.

望右, 是東灣. 但北岸好像有海蝕洞, 不能乾綑

回望直昇機坪下的岩岸, 如綑邊, 途中有難以綑過的位置.

今次能跟驚 Hike, 再次踏足外島, 好興奮. 之前還以為以後無機會再出外島.🥹今次只因為清假, 才在三月, 第三次回港. 今次令我覺得要對未來存有希望. 

其實我最想去南角咀綑邊. 便把握餘下時間, 去白曹灣探路. 希望他朝能再回來, 完成心願. 堅持才有希望!💪

到白曹灣後, 開始綑邊

不久, 已有小崖壁難關

天文台預測此時 14:00 的潮水高度為 1 米. 現場目測水深約 0.5 米. 如果今晚不是要上機離港, 我一定涉水!😤

這完全是可以涉水的水深😢唯有希望下次有機會再來

死心不息😊水路不通, 便入旁邊樹林, 探是否有路可繞😎

向西走至盡頭, 是一大叢芒萁露兜, 但竟有絲帶
因想今晚外表乾淨正常地上機. 不想只為一小段爆林, 而花時間清理身上枝葉, 唯有回頭.

絲帶左邊, 也是亂林, 必需一番掙扎才能穿過. 算, 收工!

回頭向東走一小段, 竟是康莊大道, 果然是地圖上的粗線路

沿大路向東行, 只一會, 路變密

穿疏林, 回去海邊

回碼頭途中, 又經過涼亭, 旁邊有兩幅地圖, 一幅是大小鴉洲地圖

大鴉洲地圖
滄海桑田, 當時的明顯大路, 如今部份路面已被林木覆蓋, 難以通過.
而大洲尾頂的東南面, 有不少大石. 南角咀一帶, 果然是攀石玩石的 "大茶飯".

原本去大鴉洲, 只想綑邊爆林. 但天氣不佳及水漲, 被迫看遺跡. 但因此對大鴉洲的歷史好奇, 搜尋大鴉洲的資料. 

以下是關於英軍協助大鴉洲的報導. 相當有趣, 也增加對當時居民生活的認識. 資料來源: 香港公共圖書館, 華僑日報 1974-04-28

大鴉洲船民覊留中心落成報導, 資料來源: 香港公共圖書館, 華僑日報 1991-01-29




終於完成歷時 8 個月, 三次回港行澗的大 Project! 🥳🎉

由去年九月中開始找澗線, 然後回香港行澗, 回家後寫 blog, 再找澗線, 並修補行山裝備. 這個過程重覆約兩次. 直到今天終於完成. 所以我稱它為 "大 Project". 最忙是在二三月, 較多路線要寫, 並要在三月底去香港前, 完成所有 Post (否則我怕忘記細節而寫錯). 除了玩澗, 也在玩自己. 🫠

今次是第五次回香港行澗. 除了已經進化到適應了長途機, 今次嘗試提早適應時差. 回港前兩星期, 提早至 8-9 時睡覺. 回港前一兩晚, 更提早至 7 時. 實驗結果: 回港後成功無縫交接, 每晚都能在 11 時便入睡.😎 為了玩, 可以去到幾盡?🤣(其實多得在三月初, 因感冒而要早睡, 之後順水推舟繼續保持早睡.) 之前回香港後, 總是在床上輾轉反側至 1-3 時才能入睡, 每次失眠總覺得像在跌錢💸 (翌日體力不足, 澗行少了, 但旅行每天就是錢😩🤑). 因此, 這次三月行澗, 是我最精神的一次. 以後回港前都會實行這早睡方式.😁

在這次的大 Project, 首次和讀者們行山行澗. 首先, 多謝你們主動認識我這個 II (好 I 的 I 人) 😌. 幸好, 對於這個 blog, 反應都是正面的😊. 可能, 這個 blog 幫助你們完成不少路線. 但這個 blog 第一個幫助的人, 就是我自己.

最初開 blog 時, 只打算寫十多條較難, 並且在網上資料較少的路線. 一來我不想投放太多時間在 "不重要的事", 而且我是不折不扣的理科人, 不精於寫作, 只喜歡攀爬探澗.

但寫了幾篇後, 便發現一回看以前的行山照片, 便覺開心. 尤其之後工作不如意, 每天都很期待一下班後, 開自己電腦寫 blog 減壓 (當時大部份時間 WFH). 邊寫 blog 邊回憶, 情緒和思想像坐了時光機, 回到當時的環境, 像聽到瀑流聲, 鳥聲. 同時再次感受那時行澗時的喜怒哀樂, 緊張驚恐. 

就此捱過了兩個月較困難的工作時期. 到大約七月中, 已寫了百多篇. 由最初的十多篇封頂, 變百多篇, 頓時覺得 "玩大左". 原本沒打算寫的外島線, 和新手線, 但回想自己以前獨行時, 就只能依賴網上行澗資料. 最需要上網找資料的人, 就是新手和中等技術的人. 加上我想延續 "時光機" 體驗. 最後, 便把我幾乎所有的行山路線, 都出 post. 

初版的 post 寫得頗簡陋, 而且部份有錯. 於是逐篇檢查, 核對, 修改. 正式完成後, 已是 2023 年三四月. 而我也差不多在英國生活了兩年. 這個 blog 幫我渡過最難適應的頭兩年英國生活, 包活第二個英國陰濕冷的冬天 (原來只要在室內埋頭苦幹, 便較容易渡過日短夜長的冬天). 能陪我渡過低谷的東西, 我都會份外珍惜. 而且, 有一段長時間, google search 沒有這個 blog. 但自己寫的東西, 仍然有人看, 尤其是連新手澗 post 都有人看. 這份滿足感, 難以言喻.🥹

view count 的滿足感, 加上發現原來有很多澗仍未踏足, 便開始回港行澗. 自從寫 blog, 生活的確忙了許多. 但現在生活不只上班賺錢, 寫 blog 能娛己也能助人, 好玩開心, 人生有意義. 😇 不過, 雖然喜歡香港的澗, 但我也喜歡英國的 work life balance. 只要仍然窮👻, 要上班, "秋冬春天回港行澗, 回英寫 blog" 的生活模式, 在我預見的未來, 仍會繼續. 

因為寫 blog 時總是忙. 因此最近幾次一完成所有 post, 我都會歡呼: "我終於自由了" 🤪. 而今次為呼應這篇大鴉洲, 我要加多句, 自由萬歲~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