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牛石坑左源中支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GPX


白牛石坑, 源自大刀屻南面, 流向白牛石村. 於白牛石村分左右二源. 左右源皆支流眾多, 以右源較多人探遊. 而左源以右支最多人踪. 白牛石坑左源中支, 中下源藤蔓刺簕滿途, 只有小樹根瀑壁略為可觀. 在最後分源位後的右支, 澗道企直, 並有石坡數個. 澗末左邊是刀屻崖. 如非好奇, 可以不遊.

難度推介 (評分標準)
3.53.53.5


路線: 白牛石村>白牛石坑左源中支>大刀屻徑>白牛石坑右源左支>白牛石村

在大埔火車站乘 64K 巴士, 在梧桐寨 (白牛石) 站落車. 沿車路入白牛石村. 途中經過大壁畫. 畫中蝴蝶, 比例上, 大得嚇人. 

過壁畫後, 在分岔路轉右. 走至盡頭, 是一幢有圍牆的村屋. 在屋左邊沿圍牆走. 途中回望路口.

入白牛石村後, 一路平靜, 路上無狗. 直到走至圍牆後, 有守門狗在內狂吠. 

沿著圍牆, 繞到屋後, 至近第二間村屋, 轉左接石屎小路.

回望白牛石村, 下圖右邊是剛才的圍牆屋, 左邊是第二間村屋.

沿小路走, 經墳地, 到小橋. 橋下是白牛石坑左源.

在橋上看白牛石坑左源, 澗內有點密

落橋, 上溯白牛石坑左源

只上溯一小段, 便到茂密位, 蹲下過亂枝

過剛才枝葉後回望, 原來也不是那麼密

之後澗道暢通一段


澗旁有小量黃藤, 已被前人剪去

清澈淺潭


又見黃藤, 但可在旁邊繞過

清徹玻璃潭

旱季仍有小瀑

澗左竟是一片空地. 原來澗分二支, 去左邊繼續上溯.

過空地後, 在左邊繼續上溯白牛石坑左源

水清石潔


溯至開揚位, 不算太密

開始有樹藤

到嚴重茂密位. 幸而澗旁總有被前人剪開個洞 (下圖右). 如輕裝上陣, 可安然穿洞. 
但我總是被洞邊的華南雲實勾住帽和背囊, 需要出剪才能全身而過.

茂密過後, 是一段暢通林蔭澗道

前面有個小瀑

到小瀑底

好景不常, 又到樹藤陣...
過一段暢通, 然後總是一段茂密. 之後上溯, 這循環不斷重覆. 而我也不知不覺習慣了這節奏...

同時, 手裏開始一直握著剪. 一到開揚位, 便準備怒剪纏在洞邊的華南雲實.

小淺潭

小黃花看來美麗可親. 但過後才知道, 原來是華南雲實的花. 😡

又見黃藤, 剪! 

白牛石坑左源多是淺潭, 這個潭大概是最深的潭


上溯至 200 米, 境況依舊, 依然專注避樹藤.

小小瀑潭

澗旁石砌牆

其實不少澗段也頗暢通


澗旁又見石砌牆

一直沿最明顯的支流上溯. 不經不覺, 已進入白牛石坑左源中支.

澗道開始較明顯上升

前面又見枯黃藤和樹藤. 已不知是第幾個樹藤陣. 

一個大規模的黃藤林. 但黃藤已被伐至枯萎. 回望黃藤林洞口. 
在白牛石坑左源, 黃藤不太阻路. 麻煩的是華南雲實和樹藤上的刺.

過黃藤林後, 見另一條絲帶, 也是左源僅有的兩三條絲帶.

終於有個長石坡, 遠望石坡上有樹根壁

樹根壁. 全白牛石坑左源中支, 就只有這小樹根壁比較特別.

大壁雖欠奉, 但澗內的玻璃小潭令人有點欣慰



已溯至中段, 只有疊石, 沒有高壁

又一個開揚位, 在右邊踏乾草後, 不免又剪華南雲實~ ✂✄✂
今天時間充足. 林藝後, 看見澗內刺簕被清掉, 其實也頗療癒. 😊


遙望上面又有樹藤亂枝陣...
樹藤陣平均分佈在中下源, 完全沒有冷場. 所以上溯至此, 我手中仍緊握著剪.

到小峽壁, 也是在 320 米的最後分源位. 峽壁上分左右二支.

這是右支, 入口略有枯黃藤

這是左支, 比右支企直

上攀左支一小段, 但遠看前面好像頗密. 而且有山泥傾瀉痕跡, 腳下泥石不穩. 於是回頭下降, 轉往右支.

入右支後, 繞過枯黃藤, 回望黃藤

前望, 仍有些枯黃藤

石脊

初段仍有點茂密


數個石坡


溯至上源, 近澗末, 終於有較多石坡, 澗道也因而很暢通.

不過, 越上越企



最後到碎石河


過石河後, 左右兩旁是直壁. 澗似收窄成峽. 而我繼續在兩壁間的山坡上山.

上至距離郊遊徑約 70 米高度, 山坡更是企直. 企到我企左係度, 不知如何是好. 😓 
呆望身旁四周, 少樹可扶, 泥滑石鬆. 無處可扶, 也寸步難移.

剛才一路上溯, 幾乎由頭爬到尾. 但不是在直壁攀爬, 而是在地上四腳爬爬, 貼地穿避亂枝樹藤. 消耗了不少體力. 加上昨晚才落機到香港, 頭腦不清醒. 再加上今天 29 度, 對我來說, 是頗熱的溫度. 上溯至此, 已感疲累. 

個人認為, 末段的企直山坡, 是全澗最艱辛之處. 中下源的樹藤和華南雲實, 通常在澗旁爬洞和剪枝便可解決. 習慣了這套路後, 倒也不覺困難.

但面對這山坡, 卻有點束手無策. 山坡雖有石, 但石上佈滿碎灰泥. 不但封住腳位, 也使石頭變鬆變滑. 如踏石時稍一不慎, 便可能令足球般大的石頭鬆脫落下. 既險且難. 

由山坡中線, 小心奕奕, 步步為營, 橫移回到左邊直崖旁. 突然想起, 左邊的直崖是否刀屻崖? 想去攀崖. 但今天是大晴天, 一接近崖壁, 便感受到陽光的刺熱. 唯有作罷. 繼續留在林中, 沿山坡上山.

靠左邊的石崖上攀, 比較多石可扶. 同時, 已見郊遊徑在頂.

扶石上攀一小段後, 但見藤蔓滿佈, 小部份帶刺. 郊遊徑彷彿突然似在最遙遠的距離. 此時萬分後悔, 剛才應該忍著熱, 去攀崖. 但已回不了頭.
不過, 樹藤雖是牽絆, 但能讓我借力而上...

幾經掙扎, 終於逃出樹藤, 到郊遊徑. 溯白牛石坑左源中支 4 小時.
然後去下溯白牛石坑右源左支.

這次是我第一次溯, 事前幾乎 "零認識" 的荒澗 (我只知左源比右源荒). 也是入錯澗後, 第一次將錯就錯, 溯完全澗. 😂

落機後第一天的行澗路線, 我不敢太進取. 最初選擇是, 白牛石坑最多人溯的三條支源:

白牛石坑右源右支
白牛石坑右源左支
白牛石坑左源右支

因時間關係, 只能取其中二源. 在上機前和在飛機時, 計劃此行的詳細行澗路線. 但有選擇困難, 落機後, 只剩白牛石坑的路線仍未確定. 直到乘 64K 巴士時, 才決定先上溯白牛石坑右源右支.

之後不知為何, 一見石橋便跳入澗上溯, 沒有看地圖確定是否右源. (撰寫此文時, 再三回想, 也想不出原因....) 也不知哪來的自信, 一路義無反顧地上溯, 直到空地才看 GPS 確認位置, 才知道已身在左源. 那時我只有苦笑.... 😅原來上天一早安排我溯左源. 早知便不浪費時間計劃今天的路線. 見距離澗口已遠, 而且我遲早會溯未溯過的澗. 於是繼續上溯左源. 

不過, 之後一路專注避樹藤, 忽略了去左源最右支的分源位. 😖 最後, 唯有 go with the flow, 隨緣隨源, 沿著主源上溯. 如果一早知道澗末是刀屻崖, 我一定堅定不移去攀崖. 現在浪費了攀崖機會.🙈

慶幸左源全澗充滿前人開路的痕跡, 上溯也不太困難. 而這次入錯澗的經歷, 也頗有趣. 人生果然充滿驚喜.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