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南坑 5

2025年1月25日     星期六     GPX


筆架南坑, 源自筆架山南面. 中下源因土地發展, 已被轉變為地下水渠. 現今無從分辨支系及流向. 但從 1949 年出版的香港軍事地圖, 如以窩打老道稍右作分界線. 筆架山以南, 並在分界線左的一大支系, 可視為 "筆架南坑". 筆架南坑, 左右源於界限街合併, 流向大角咀.

筆架南坑 5 , 是筆架南坑右源眾多支流之一.  全澗短小. 下段是引水道, 並有藤蔓阻路, 略為沉悶. 但上段有數個獨特瀑壁, 加上攀爬不難, 出入澗方便, 也可一遊.

難度推介 (評分標準)
3.53.55


路線: 九龍塘>窩打老道>龍翔道公園>龍翔道>筆架南坑 5>筆架山南棧道>龍欣道>石硤尾

在九龍塘地鐵站起步. 經歌和老街, 沿窩打老道走至龍翔道公園. 上公園旁的天橋, 橫過龍翔道. 然後沿龍翔道向西直走, 至一排淺藍色的伊利莎白大廈. 對面就是筆架南坑 5 號澗的入口.

從九龍塘覓天橋過龍翔道, 原來頗有難度. 剛才兩次, 不是通往天橋的山路在施工而封路 (豐力樓), 便是天橋仍在建築中 (窩打老道彎位油站旁). 還以為就此而敗走....


沿引水道旁石屎斜路, 入溯筆架南坑 5 

筆架南坑 5 下段, 已被修築成引水道

引水道兩旁, 仍有石澗的痕跡

最初我在引水道裏行, 但之後引水道內越來越多水, 不好走. 便在兩旁疏林穿插.

在疏林或引水道頂行, 雖然有點悶, 但對於今晚便要上機離港的我, 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終於有個小潭, 但前面仍有引水道... 😞

澗上有橋

橋接 "子午石脊" 山路. 也是另一個筆架南坑 5 的入澗位.

過橋後, 繼續沿引水道上溯 😪

引水道被沖成小水潭

引水道完了嗎?

溯至 180 米, 引水道終於消失, 回復一片原始澗道. 下圖 11 點方向有黃色絲帶.

我向左跟絲帶上溯一小段, 但澗內流水甚少, 方向似離澗入林. 唯有回頭下溯.

回到澗, 前面的藤蔓陣才是正路

在左邊跟路跡繞藤蔓

另一堆亂枝藤蔓, 依然在左邊繞過. 全澗最麻煩的茂密位, 就只這一段.

之後澗道大致暢通, 而且頗寬闊


小峽瀑壁, 在右邊近林上攀

雖然筆架南坑 5 是市區澗, 但澗內的藤蔓, 令我想起大刀屻, 甚至八仙嶺的田園澗.


到大石瀑

在大石瀑旁的疏林繞大石

這種樹藤陣, 像荒坑

到 220 米的分源位, 這是左源, 有絲帶

這是右源, 又有藤蔓陣. 我取易不取難, 入左源.

上溯左源, 前面又有藤蔓

在右邊林路繞藤蔓

這段石河澗道, 頗好行


大石下有流水, 雖是冬季, 但不是乾坑

頗有氣勢的大壁, 可在中右線上攀

也可在壁左上山路, 繞氣勢大壁

到小壁

上圖小壁的右邊, 較易上攀


竟然有小水潭, 這可是已過分源位呢~

在冬季, 上源仍有流水 (下圖右下), 筆架山的儲水能力不錯


高壁, 可在中線上攀, 一級級, 不難攀

又一壁, 左中右線, 都可上攀
剛才走過長長的引水道, 和穿藤蔓後, 已把熱情磨蝕, 對筆架南坑 5 無期望. 但溯至上源竟有三數壁. 越上溯越精彩, 驚喜~

最後一壁, 左邊上攀

到筆架山南棧道, 溯筆架南坑 5 約 1.5 小時

雖然昨天行了 20km, 但今早起床後, 竟發現昨晚雙腳的疲累已消失. 可以在今晚上機前, 多走一條小澗. 今天的路線, 我認為用 Bonus Track 形容最好不過.

除了因為體能上神奇地仍能應付多一澗, 也因為唱片CD 裏的 Bonus Track 的歌曲, 不是主打, 通常較短, 但也是悅耳歌曲, 不是廢歌. Bonus Track, 正好形容筆架南坑 5 - 澗雖短小, 不是我今次香港之行的主打, 但尾段數壁甚精彩.

尚有一個下午. 然後做正常遊客上機前的事 - 吃街頭小食, 買東西. 感恩今趟天氣非常好. 完成了不少路線, 心滿意足地上機離港 (縱使腳上滿是瘀傷和被草刮的戰績 😁).

今次在香港, 看了 "香港四徑大步走" 電影. 片中最觸動我的, 是其中一位參賽者說的一句: "沒有人迫你參加比賽".

"沒有人迫你參加比賽", 對我來說, 就如同 "沒有人迫我玩險, 玩荒澗". 攀爬, 玩荒澗, 像是無聊, 可有可無的玩意. 說穿了純粹是, 為了自我滿足, 自我感覺良好. (其實人生只有吃, 睡, 賺錢, 是必需的.)

但人就是需要透過自己有興趣的範疇, 由最初懷疑自己的能力, 經過不斷奮鬥, 不斷挑戰難度, 從而提升自信. 所以, 片中的每個參賽者, 都散發著自信滿滿的眼神. 這種自信, 能令人走得好遠.

記得未玩澗前的我, 是個膽小, 無自信的鵪鶉. 我在英國生活的頭兩年, 有時適應新環境頗氣餒. 想放棄時, 我便會想, "既然我能溯澗攀難, 為何不能適應移民生活?", "能獨自溯澗攀難的人數多, 還是能適應移民生活的人多?" 就是因為有之前成功的例子 (獨行溯澗), 我因而肯定自己信念, 堅持刻服下一個困難 (適應新環境). 

撰寫此文之日, 正是歌手方大同離世消息公佈的一天. 他的遺言其中一段, 正是我想表達的 - 祝大家未來 "懷抱夢想, 持續努力, 成長進化,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人生苦短. 希望大家都能透過溯澗攀爬 (或其他興趣), 超越過往的自己, 成為 Better Me!



相關主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