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深石澗 4

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GPX


紫深石澗 4, 源自紫羅蘭山西面, 匯入紫深石澗 3,  流入深水灣石澗. 紫深石澗 4, 被馬路及引水道郊遊徑分為三段, 以下段攀爬最險, 中段最容易. 全澗大壁峽瀑, 景緻獨特. 瀑壁層出不窮, 連綿不斷, 具攀爬趣味之餘, 也極具觀賞價值. 是不可多得的絕世好澗, 也是喜攀者必遊之澗. 但因部份瀑壁需正攀, 如不熟水性, 宜在旱季探遊.

難度推介 (評分標準)
4.34.35


路線: 深水灣泳灘>深水灣石澗>紫深石澗 3 >紫深石澗 4 >紫羅蘭山>黃泥涌峽

在中環交易廣場, 乘 6X 城巴. 至深水灣哥爾夫球場旁的香島道落車. 落車後回走一段, 入深水灣沙灘公厠對面的車路. 沿車路一直走, 車路漸變成山路. 山路右邊是深水灣石澗和哥爾夫球場.

走近深水灣石澗分源位, 山路旁有路可落澗. 路口有一矮石屎台.

入澗後, 在澗旁踏石, 續向前走

到分源位, 轉右, 入紫深石澗 3. 這段的紫深石澗 3, 只是哥爾夫球場內的水道.
期間, 旁邊在打哥爾夫球的人見我沿著坑走, 好像已見怪不怪. 其中一人還提醒我, 他們快要擊球.

沿水道上行, 途中穿過兩個橋底, 便進入紫深石澗 3 的原始澗道.

上溯紫深石澗 3

這段的紫深石澗 3, 也集紫深石澗 4 及 5 號兩大支流, 澗道寬廣.


碧潭短瀑, 此時冬日仍有流水, 甚有大澗風範

只上溯一會, 便有大瀑潭. 遠望, 隱約見第二層壁.

上攀第一層後, 見第二層的濕壁

在澗右上攀後橫移, 橫移時竟有繩可扶 (下圖右上)

到瀑頂後回望, 崖邊有繩可扶

前面有一瀑潭, 這壼穴形有點像凌風石澗的翠月潭

澗旁見青苔壁, 有點像國內景點, 古色古香
只是短短下源, 景色已令人目不暇給

上一段青苔石坡

到分源位, 左源是紫深石澗 4, 右源是紫深石澗 5, 入左源.
同時, 前見省藤. 紫深石澗 4 下源, 頗多省藤, 備剪.

上溯紫深石澗 4. 這段石坡既濕滑又多刺, 是我全澗溯得最不爽的一段.


過茂密位後, 漸見清爽開揚

小心省藤

到長斜坡. 長斜坡上另有直壁. 先在左邊乾石坡上攀, 然後橫移去右邊續上攀.

到石坡頂, 向右橫移. 直壁左邊是梯級壁.

到直壁底, 沿左邊的梯級壁上攀. 看似容易, 但略傾斜, 而且懸空感頗強.

到梯級壁頂後, 仍要再上幾級. 但無良好手位, 而且是青苔濕位. 驚... 幸好青苔濕位不滑, 安全過關.

然後是短壁


原始青苔潭壁


過青苔潭壁後, 眼前一亮, 是像廣場般的瀑壁. 中間是兩層高的濕壁 (下圖), 濕壁右邊是綠意盎然的樹木, 樹根和青苔. 這裡猶如原始森林中的天井. 置身其中, 感覺不甚真實, 使我目瞪口呆.

剛才過潭後, 見右邊有路跡, 加上第二層右邊有大樹根. 直覺上, 右邊是 "正途". (之後晚上上網看資料, 果然, 在右邊上攀是正路)


第一層瀑壁

最右邊明顯有一線 (不在下圖), 但看來途中頗密, 而且中段需攀樹根, 好像頗險.
我今天已是連續第四天行山, 加上昨天行完犁壁中坑這荒澗. 今天好累. 此時身體本能地抗拒右線, 怕太累攀不了那樹根. 

在濕壁的左邊, 即是最左邊, 有長石坡, 上攀好像較易較安全. 於是在左邊上攀. 
長石坡上有碎沙泥塌樹, 有山泥傾瀉痕跡. 上攀到石坡頂時, 踏鬆石時引致輕微山泥傾瀉. 幸好我沒有掉下去. 但嚇死了...

之後上攀時, 略有省藤, 需邊攀邊剪. 但山泥較實淨, 而且有石有樹可執可踏, 較容易上山. 



上攀短壁

不過臨近馬路, 山坡又企又頗密

最後穿過稍密叢林, 上山數步, 便到馬路.
總結左邊這條山路, 也不是絕對安全. 尤其以前段山泥鬆散較危險. 後段部份路段較密. 但也有不少攀爬. 
希望日後有機會可以重臨紫深石澗 4, 試行右線攀大樹根.

題外話:
雖然現在回香港, 都是和以前一樣行澗, 但玩法卻大有不同. 現在需要幾乎連續八九天行澗攀爬, 每天最少行 5 小時, 對體能要求極高. 

而且, 出發前我需準備數十條不同類型的澗, 以應乎不同天氣. 但我只大概知道每條澗的難險度. 因太多澗, 我實在無暇為每條澗起底, 也無記性緊記攀爬位. 

因此, 我現在通常憑經驗溯澗. 反正, 行澗本身就不只一條路線. 到時靈活變通, 見招拆招更好玩. 這也是我現在經常攀壁攀錯邊的原因. 而且, 給讀者一條另類路線參考也不錯.


上馬路後, 過對面繼續上溯紫深石澗 4. 澗口右邊有梯級.

過馬路後, 在馬路望紫深石澗 4 中段, 面前已見一壁

在右邊石屎梯上數級, 然後落澗

開始上溯紫深石澗 4 中段, 前面是大峽瀑

是一個氣勢懾人的大峽瀑

在大峽瀑的左邊上山繞瀑

山路無絲帶, 沿隱約路跡上山, 然後轉右橫移, 途中有樹可扶.

在林中橫移繞大峽瀑

下降回澗

回到澗內, 過短壁後, 澗道轉右

澗道轉右, 右邊有一短壁

轉右上攀短壁

峽瀑短壁, 接連不斷, 但紫深石澗 4 中段的攀爬不太難



在峽瀑左邊上攀

在上圖峽瀑的左邊, 上攀途中下望

連串壁峽後, 變回普通石澗

竟然有個大潭



半壁廊, 在潭右邊橫移, 然後在瀑左上攀

橫移後, 在瀑左上攀. 但夏天豐水時, 可能較難上攀.

澗道成小峽坑


前面有大壁?

到盡頭, 是弧形大峽壁, 壁上是引水道郊遊徑

望左, 也是直壁. 而郊遊徑下的磚牆前, 竟有絲帶? 

環顧四周, 在左邊山坡上山最安全. 
在澗左穿疏林. 部份山泥頗鬆. 但有樹可扶. 最後穿過稍密竹叢, 到郊遊徑.

到引水道郊遊徑

轉右沿引水道走一段, 到紫深石澗 4 上段澗口, 轉左直走, 開門入內 (門無鎖).

上溯紫深石澗 4 上段

沿碎石澗道進入疊石短壁前, 左邊是架空引水道

舊引水道

和水管, 儲水池

本是連接的引水道, 水管和儲水池

過舊引水道後, 仍有儲水池. 
紫羅蘭山只 438 米, 不算是高山. 但舊儲水引水設施竟在約 230 米的山腰, 而不是通常出現的山腳位置. 是否因為紫深石澗 4 是一條能蓄水的澗?

過平淡碎石段後, 又開始出現壁瀑


深峽瀑

至深峽瀑前. 此時旱季, 瀑流水少, 可以輕鬆地從瀑右上攀

過深峽瀑後, 緊接又有瀑壁

再緊接是小石級壁, 和紫潭石澗 11 的石級大壁有點相似
遠望又有另一瀑壁

小石級壁後, 是三層峽瀑和深潭

到峽瀑第二層, 在左近潭邊橫移, 然後沿瀑上攀

到第三層

在右邊執樹上攀第三層

尚未喘息, 依然有壁
在左邊壁中橫移看來頗險
我選擇在右邊橫移繞潭, 至瀑流. 然後跨瀑, 先左後右上攀.

石坡瀑

在石坡瀑中段下望

繼續壁接壁

又有峽瀑, 但今次在潭邊橫移較難

望上, 頭頂有個舊蜂巢

峽瀑前的左邊, 有紅絲帶 (11 點方向)

執石扶樹, 上攀至絲帶位

繼續上攀, 然後橫移繞瀑

過後, 依然瀑壁不斷, 壁下有一潭

細看壁下深潭. 這裏已 310 米, 進入上源, 仍有清晰小潭. 紫深石澗 4, 夏天水流必定充沛.

石坡瀑, 在左邊石坡上攀

在左邊上攀石坡瀑

繼續在瀑左緩坡上攀


到大壁, 壁有三層

在大壁左邊上攀, 第一層較緩

攀後回望. 攀近第二層頂, 較少可靠手腳位. 而且腳位外斜, 並舖滿樹葉. 幸好壁乾不滑. 安全到頂.

在紫深 4, 最常見的是壁瀑. 這種典型石澗, 反而少見.

最後的疊石短壁

已溯至 360 米, 但澗道仍然清晰暢通 

而且澗道仍有闊度, 紫深 4 真是一條大澗


前路被露兜葉阻

在右邊跟絲帶行

之後繞路回入紫深 4. 這裡距離郊遊徑只有 20 米高度, 澗道已收窄如小坑.

再走一段, 澗道仍清晰整齊, 仿如郊遊徑. 上源澗道如此齊整, 使紫深石澗 4 的聚水能力贏起在起跑線. 難怪紫羅蘭山不過 500 米, 但全澗上中下源都充滿流瀑大壁. 瀑壁數目足以媲美鳳凰大東的大澗. 

紫深石澗 4 可觀可攀, 是一條絕世好澗. 對我來說, 也是條相逢恨晚澗. 為什麼我以前在香港時不溯這澗?

到郊遊徑. 慢溯紫深石澗 4, 約 3.5 小時.

剛才溯至引水道, 已又累又睏. 之後繼續上溯, 更累得像有高山反應, 攀爬後氣喘無力. 下次連續溯澗三天後, 還是休息一天好了. 已累到半死. 便沿郊遊徑直接落山. 在黃泥涌峽道乘巴士回去.


相關主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