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壁右坑

2024年1月26日 星期五      GPS Track


犁壁右坑, 源自八仙嶺犁壁山南面, 流入犁壁南坑, 並流出汀角村. 犁壁南坑為主源, 是較多人取的一源. 犁壁右坑則較少人踪. 全澗多樹藤亂枝, 尤以下源和上源較密. 下源平緩, 部份澗道似有還無, 需於廢田間覓澗. 但中段連串高瀑大壁, 驚喜不斷, 令喜攀者為之暢快. 但離澗需穿茂密叢林, 和攀陡峭山坡.

以下難度評分, 集穿密林, 覓路, 攀險壁的難度. 全澗對體力和技術要求甚高. 探遊者要有披荊斬棘的決心和勇氣. 
 
難度推介 (評分標準)
4.84.54.5


路線: 犁壁山新村>黃嶺南坑>犁壁南坑>犁壁右坑>犁壁山>八仙嶺>大美督

在大埔墟站乘 75K 巴士, 在犁壁山站落車. 沿車路入犁壁山新村. 和三年前探犁壁南坑的入澗方式一樣, 沿車路直走至盡頭, 轉右上山. 以前的山路, 如今變成石屎晨運路. 上山後回望路口.

初段沿石屎路走

途中轉右沿路跡上山

接水管路, 然後跟水管旁的小路走

到黃嶺南坑, 轉右, 沿黃嶺南坑下溯一小段

上次只見 509 牌, 今次終於見 510 牌 - "SHAN LIU DAM, 山寮陂 NO 5, FEB 1970"

510 牌就在這澗邊水堤, 繼續下溯多一小段

離澗轉左入疏林

穿疏林向東走, 去犁壁南坑. 相比三年前, 今次多了塌樹, 山泥傾瀉痕跡, 和路跡 (即是多了人去犁壁南坑😊👍). 因此也花了點時間探路跡.

一直穿疏林, 直至見 "竹", 林木變得較疏. 見右邊有路跡落澗, 跟! 越過亂枝枝葉, 終於到犁壁南坑.

回望剛才的落澗 "路"

到犁壁南坑, 這個入澗位, 比三年前入澗的位置, 較下游.

這段無人為破壞的犁壁南坑, 是一片完整的美好


澗左邊的石砌牆

小瀑小潭, 難得的怡人友善的澗容


如去犁壁南坑, 繼續沿這清晰澗道上溯

今次去犁壁右坑, 則入右源. 一入犁壁右坑, 便有塌樹. 
抽一口涼氣後, 鼓起勇氣上溯.

暢通一小段

進入廢田段, 犁壁右坑部份澗道逐漸被莽林吞噬埋沒

澗道收窄, 幸而仍可踏石, 或踏澗旁矮草

到車路橋位, 在右邊踏草去車路

上車路, 過橋, 去另一邊回入澗
溯廢田段的犁壁右坑, 左避右避, 好麻煩. 上橋過澗可以加快進度.

過橋後, 穿疏林, 終需回入澗

水堤

又一段變密, 或爬或跨或撥而過

幸好也有喘息位

沿澗充滿田園痕跡

唉... 又變密...

竟然有個不錯的短瀑, 短瀑前有堤, 有樹藤

在瀑左上攀, 但途中需在崖邊掙扎, 穿過堅硬的樹枝, 有點驚險. 早知在右邊繞潭上攀.

到瀑頂後回望, 剛才潭右邊有個石室

又一個瀑

涉水過潭

又到樹藤陣

全澗不知有多少個這種天羅地網樹藤陣

到開揚廢田段

澗容也好不了多少, 又要穿亂枝

如澗道真的密不可通, 幸好澗旁都有路可繞

但廢田處處路跡, 有時要試兩三條才成功找到出路


已過分源位, 這條是純陽西坑. 難怪剛才有路跡向左. 

回頭下溯, 覓路跡向左走

茫茫草海, 試了幾條路, 都無去路. 
由入澗上溯至此, 已花了 1.5 小時. 此時已 12:15. 好擔心之後不夠時間上溯. 如再找不到路, 是否要敗走?

草海中的小澗

路的盡頭, 有個小洞

探頭進洞, 是個小潭. 
別無其他去路, 唯有鑽進洞一試.

一出洞, 竟是完整的澗容, 終於到了~ 終於到犁壁右坑!

回望剛才的洞, 這個洞就像叮噹法寶的空間轉移隧道. 

旁邊有絲帶, 眼泛淚光中~ 😢還以為要敗走...

不過, 有絲帶也不代表什麼 (之後也不見絲帶了). 
穿過隧道後, 即是進入溯犁壁右坑的另一階段, 要迎接下一關的挑戰.

初段數過短壁, 攀爬不難, 而且澗道大致暢通, 也不錯




穿疏林繞密位


壁右上攀



瀑壁越來越高, 幸好上攀不難, 在壁右乾石上攀

在壁右乾石上攀

一級級的高壁 

犁壁右坑的水質非常清澈

又一短壁, 頗多壁呢~

突然, 左邊有一高壁, 澗道 90 度轉左

沒料到有這種陡直高壁, 如何上攀?

高壁最左邊是樹根牆 (下圖左下)

壁左有一線可上攀, 但手腳位又細又濕, 頗險

壁右有一巨型樹根

在壁右, 沿大樹根橫移, 可接近第一層頂

在樹根上走至盡頭, 是大壁中層平台位, 有瀑且外斜, 非常濕滑.

上望, 只能執草和樹枝上攀, 但上面的一步好大級. 看來好險....
不過, 無路可選. 一是在壁左濕攀, 一是爆林繞壁, 一是敗走, 一是在此上攀.
先用力拉上面的樹枝和草堆試力, 看來可借力, 於是便奮力上攀. 
上攀時, 樹枝在我背後夾著我. 雖然安全, 但上攀要脫離樹枝的力量, 掙扎也頗費力.

上攀了一大級後, 仍有數步的小級, 但不難. 最後終於到大壁頂, 鬆了一大口氣.
幸好這澗少人溯, 草堆和樹枝都很健康, 可以惜力上攀. 如果是燈籠爆, 那已被人玩殘的樹根, 我就寧願敗走, 或爆林繞壁 .
過了大壁, 從此就要勇往直前, 因不能下降大壁回頭了.

繼續馬不停蹄, 上溯犁壁右坑. 同時也暗地祈求不要再有大壁, 我怕下次沒那麼幸運能過關.

兩層壁

左邊上攀

手腳位充足

過壁後, 到樹根峽瀑, 在右邊踏樹根繞潭

在瀑頂執樹根下降, 樹根又幫了我一次

依然有瀑壁, 那麼多壁, 其實頗精彩~

上一層後, 近觀壁, 原來這壁也是樹根壁

左邊可攀

連串的大壁高壁後, 逐漸回復平淡

仍有石坡, 但澗道收窄



又出現像樹藤亂枝. 經過中下段的訓練, 開始掌握到應付亂枝塌樹的方法, 也沒當初畏懼. 此時已開始熟練地, 或剪, 或撥, 或按, 或跨, 或蹲下爬過. 

在澗旁疏林繞茂密位



山泥傾瀉痕跡


平台石, 好有趣





到 350 米的分源位, 入右支, 方便上山離澗

仍有小壁


已到 380 米, 竟有石牆

小石坡

到小石坡頂, 前望, 只有草堆. 立即或爬, 或附身, 穿過草堆.

又有石坡, 不過這石坡有山泥傾瀉痕跡, 有泥在石坡面, 不易上攀. 唯有在旁穿林而上.

石坡左邊有路跡, 但上攀時, 山坡企直, 不斷覓樹枝扶, 才能回入澗.

回澗後前面是長草堆. 這裡已 400 米, 不如直接上山.

上山初段是高大芒萁. 撥芒萁走幾步後, 喉嚨和鼻便受不了揚起的塵, 非常辛苦. 幸好有個口罩, 立即戴上.

途中見有路跡在澗右, 於是跟路跡走


最後路跡消失, 便靠自己上山. 初段又是高厚芒萁. 不斷用手撥和壓, 好累. 不久, 發現用身體重量, 向前訓身壓下芒萁, 既省力, 又有效~ 芒萁被壓得很矮, 好易踏上. 😁

正當我覺得訓身壓芒萁好好玩, 高大的芒萁陣消失了. 😔

之後一段芒萁略矮, 較好走. 不過, 山坡越來越企直, 要捉樹腳攀爬, 同時撥樹枝, 才能上行陡峭山坡. 期間在 480 米的疏林中見疑似橫移路跡. 但跟路跡走一小段, 便被樹枝擋路, 好麻煩. 反正已習慣了爆林. 而且後段林木較疏較易通過. 但此時體力下降, 較累較餓. 我喜歡速戰速決, 便繼續穿林上山.

越是向山上行, 便越多石, 而且偶有路跡. 有時攀石, 有時跟路跡, 最後終於到郊遊徑, 此時 16:00. 

溯犁壁右坑約 5 小時:
入澗至叮噹隧道 - 1.5 小時
叮噹隧道至離澗 - 2 小時
離澗上山 - 1.5 小時

回想剛才在廢田和大壁想過敗走, 現在能在天黑前安然到郊遊徑, 除了感恩, 還是感恩.

好餓. 剛才沒有大休. 因全澗少人溯, 不確定因素甚多. 全程只喝水吃糖充饑. 一到郊遊徑, 便找塊石坐下, 安心開餐. 

全身好多樹葉, 決定去大美督清洗乾淨. 大休後, 沿郊遊徑經八仙嶺去大美督. 此時天色又灰灰的. 馬鞍山也變得朦朧. 原來中午的陽光只是一剎那.

溯犁壁右坑過程辛苦異常. 過後的一星期, 身體比平時容易疲累. 但我認為是值得的.
無可否認. 我對八仙嶺南面一帶的澗, 尤其犁壁南坑和純陽南坑, 有點情意結.

如果當初不是未溯過八仙嶺一帶的澗因而想一探,
如果不是移居外國不能行澗有點悶,
如果不是想起這兩澗多壁好玩但較密, 少人認識因而又變密, 太可惜, 
也不會開始寫這個行山 blog.

如果不是寫 blog,
也不知原來仍有好多值得我去探索的澗,
也不會專程回港行澗.

命運的安排, 實在奇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