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澇漕 萬丈九曲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水澇漕及萬丈九曲, 位於西大嶼山, 源自靈會山西北, 流入二澳灣. 全澗多瀑多潭, 以美潭見稱, 並以在 160 米的水潭 (天池) 作為分水嶺. 水潭以下, 是為水澇漕. 有三潭三瀑的三疊瀑. 水潭以上是為萬丈布. 萬丈布於 210 米分左右二源, 左源較險, 遊人多取右源. 右源連綿悠長, 蜿蜒曲折. 於山上俯瞰右源, 優美古雅, 恰似一幅山水畫. 

水澇漕及萬丈九曲, 縱多瀑壁, 但有山路可繞, 只要小心謹慎, 攀爬不難. 而且沿澗開揚多景, 是熱門的新手澗.

 
難度推介 (評分標準)
2.535

路線: 大澳>二澳>水澇漕>天池>萬丈布>萬丈九曲>小路>鳳徑

在大澳起步. 沿鳳徑向二澳方向走. 第一次獨自行澗, 懷著緊張的心情去水澇漕入澗小路.

過鳳徑 L061 標距柱及橋位後, 在右邊林中覓小路入水澇漕. 下圖右見小路, 回望橋位.

入澗小路

入澗後, 見一小斜瀑, 為水澇漕三疊潭瀑的第一瀑. 走右邊山路繞潭.

繞潭後, 瀑右上攀.

水澇漕三疊潭瀑的第二潭瀑. 左邊山路繞潭.

左邊山路

走左邊山路時右望澗

山路途中, 見水澇漕三疊潭瀑的第三潭瀑..

在山路回望三疊潭

回望第三潭瀑

跟絲帶下降至瀑頂. 之後跨澗到對面, 需濕腳.

過三疊潭後, 仍有小潭瀑.


剛才的山路和明顯石坡很容易走. 但之後兩旁都是看似可通過的石棧道, 便需靠自己試路. 第一次獨自行澗, 雖然已熟讀 "攻略" (只是網上行澗資料😁), 但攻略不會教人每一步細節. 所以不知道哪一邊是正路, 只知太險的不是正路. 但要知道那是險路之前, 便先要領教驚險之處.... 因而花了不少時間. 😓

回望

續上溯

 "太險的便不是路" 的定律不一定正確. 如果不是有絲帶, 這個 "懸空險位", 我一定不會試. 😵 還以為萬丈九曲是新手澗, 但這個位嚇壞新手的我. 😓

跨步後回望. 其實有手腳位, 而且淺水. 即使不能跨步或攀爬, 也可涉水而過.

回望剛才的 "險位" (圖右)

續上溯水澇漕

見兩瀑, 靠左走

右邊高壁

瀑左壁邊上攀

回望剛才瀑邊上攀位



到高瀑, 遙見天池在瀑頂. 可在瀑右或左上攀. 瀑左上攀較容易.

我選擇在瀑右上攀. 順利攀至瀑頂, 很興奮, 甚至有點樂極忘形. 在瀑頂右邊橫移至左邊, 準備接石屎路去天池. 期間, 腳踏在黑色水裏. 以為會像踏在澗裏的淺水石頭不滑. 豈料, 竟沿著水流一直沿瀑滑下, 就像水上樂園的瀡滑梯. 頓時腦海一片空白, 但閃過幾個可能的結果 -- 掉進深潭淹死,  撞向大石穿頭骨折, 甚至被拋上半空. 下滑的速度很快, 我無能為力, 只能讓上天決定我的命運. 

幸好瀑壁不太企直, 而且中段有平台. 滑了四五秒, 至平台位停下. 不過停下前的兩秒, 左腳踝內側撞向大石. 但只是扭傷左腳和弄污右手袖, 並無其他大礙. 真的太感恩. 🙏🙏


滑到瀑壁底後, 從瀑右再次上攀至瀑頂, 這次小心奕奕地踏乾石橫移至左邊, 然後接石屎路.

沿石級上天池. 天池以下是水澇漕段. 過天池後是萬丈布段.

天池. 好多外籍人士在游泳.

過天池後, 到萬丈布.

萬丈布右邊上攀, 或走右邊山路.

先在萬丈布大石頂大休. 之後路段也盡量小心, 能走山路便走山路,

鼻涕瀑. 走右邊山路繞潭. 

過鼻涕瀑後到分源位. 左源為萬丈布, 右源為九曲石澗. 入右源後, 見九曲雙瀑下瀑.

走左邊山路, 去九曲雙瀑下瀑瀑頂.

九曲雙瀑的上瀑

右邊有山路去上瀑

到上瀑頂回望

過雙瀑後, 澗道變平緩

澗道變了淺水小溪, 好迷惘. 幸好有絲帶引路.

九曲三疊瀑

又變平淡

有點悶, 瀑布沒有最初的精彩. 一見山路便上山離澗. 有絲帶在左右兩邊, 我選了左路.
 (其實過九曲三疊瀑後, 尚有一高瀑. 可過高瀑後才離澗.)

上山後回望九曲石澗

回望九曲澗谷

左腳雖然有點痛, 但只要一直走, 不讓肌肉冷卻, 便不太痛. 小休後重新步行的頭幾步, 傷患是最痛的.

因想走未走過的山路, 於是一直向南行.

最後走到石壁水塘才罷休. 

左腳傷患不太嚴重. 兩個星期後, 還能和朋友們溯澗 (上青龍落北龍). 但當然溯澗時左腳有時仍頗痛. 約五個月後, 左腳才完全康復. 我連跌打都沒有看 (因不喜歡看醫生, 相信自然療法), 左腳至今能活動自如, 無後續. 每次回想, 都無限感恩. 🙏

這是不能磨滅的記憶. 如果下生轉世為人, 大概也能記得滑下瀑布的那一幕.

意外發生後對我影響非常深遠. 第一次獨行便遇上滑鐵盧. 那時總覺得是上天不想我獨行才讓我出意外? 只覺得連個天都唔鐘意我. 甚至會問 Why me? 😭😭😭 不過, 倔強的我當然繼續獨行. 但此後對於深色的小水氹異常恐懼. 每次綑邊或行澗, 可避則避. 無可避便抓草抓石試位後才過. 而且, 也恐懼攀高壁. 之後選擇無高瀑壁的路線. 約一年後才能逐漸克服攀壁的恐懼.

意外後數年間, 不斷反思. 因意外過程有點 "死神來了" 的感覺. 既然死神可以出現在踏水氹, 也可以出現在澗內或山野間任何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 可能在澗內, 踏在一塊以為很穩固的石頭. 但原來石頭暗滑, 或石鬆, 而導致前翻後仰, 致頭部撞向石上而身亡. (電影死神來了情節不就是小事化大嗎?) 

為免死神重臨, 此後溯澗綑邊變得謙卑和小心謹慎. 而且每次攀壁到壁頂後, 都只踏乾石和盡量遠離壁邊. 大自然根本到處暗藏危機. 石頭, 崖壁, 溪澗, 天氣, 昆蟲, 動物, 都可以釀成意外. 過難位險位不是終點, 郊遊徑, 甚至是家, 才是真正的終點.

同時, 獨行頭一兩年, 溯澗時當過了難關難位後, 覺得 "都唔係好難啫". 一出現這種 "鬆毛鬆翼" 的想法後, 奇怪是, 之後旅程便遇到不順. 幾次後, 也不得不信邪, 改變自滿態度. 即使逢關過關也只推是因為 "好運". 加上行山時遇過天氣瞬間變壞. 久而久之, 習慣了敬天畏天, 相信天定勝人的態度. (其實只要事前肯用功蒐集資料, 有不錯的技術體能, 量力而為, 完成路線不是難事. 我不是開路和發掘新路線的人, 只是複製別人的路線, 沒什麼值得 "鬆毛鬆翼" 驕傲自滿.)

約四五年後, 當網上熱烈討論 "獨自行山發生意外" 時, 我才驚覺, 為什麼我還未跌死? 為什麼我還未出意外? 加上我性格魯莽衝動, 容易自滿. 跟據網上的論點, 我應該早已出事. 想了一會, 便發現第一天獨行的意外, 救了未來的我.

非常感激上天給我的教訓. 從第一天便把我狠狠摔一交, 徹底改變我的態度和性格. 否則, 幾年後, 我可能已在某個壁頂, 不是瀡滑梯, 而是飛墮到壁底身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