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GPX
大洞坑, 源自馬鞍山西南部, 經大洞村, 流入企嶺下海. 大洞坑, 於 200 米分左右二源. 左源為平淡的菁苔石頭林澗, 偶有小流瀑. 大洞坑右源, 則較精彩多景, 稱為靈象石澗.
靈象石澗, 中段澗右有一石河, 為 "靈象石河". 石河右旁為 "靈象脊". 在靈象脊和靈象石河附近, 有一高岩直崖, 名為 "赤淵", 或叫 "赭淵". 因從企嶺下海, 上望馬鞍山的馬頭峰, 其形似 "象". 靈象脊為象鼻. 靈象脊之上有一岩丘, 為 "象額". 象額一帶均為危崖險地. 靈象石澗雖在險地之旁, 但如沿澗上溯至彌天棧道, 再接樹帶棧道, 或象門, 便可以較安全的方式完成探遊旅程.
象門, 於象額與馬頭峰的崖壁之間, 有一峽道可通. 因兩旁均是高崖直壁, 在峽道上行猶如穿門, 是為 "象門". 穿象門途中有兩處短壁攀爬, 稍難, 但不太險. 相比周邊的危崖峭壁, 穿越象門, 可說是較安全有趣的風景線.
;剛才上溯西徑坑後, 到麥徑附近. 直接在麥徑外的林邊, 轉左落大洞坑. 一路都是疏林. 走了不久, 見隱徑.
沿隱徑走, 到大洞坑左源
沿澗下溯一會, 澗內好幽暗, 天空好黑. 好像快要下大雨. 先找個較光猛的地方大休.
大休後, 天空比剛才光亮, 只下了微雨. 繼續下溯大洞坑左源. 大洞坑甚少亂枝, 而且寬闊, 頗好溯, 只是有點滑.
幾經辛苦, 下溯約 1 小時, 終於到分源位. 轉左上溯右支, 即是 "靈象石澗".
此時竟然開始有點陽光
在此範圍向右離澗上山可接靈象石河. 但因收不到 GPS, 而且不見右邊有絲帶引路上山, 加上這時期的我仍不懂探路, 唯有繼續沿澗一直上溯.
遇一大壁
在大壁底向左繞
向前走
途中不乏絲帶路跡
又遇一巨壁
壁左覓路
向左上角的幾棵樹進發
剛才 "左上角的幾棵樹"
小石河
繼續上山
幸好, 沿路都有絲帶, 縱然絲帶有時較疏, 但憑著經驗和常識都推測哪些是路.
一直上, 向樹帶棧道進發
上石河
接樹帶棧道
上望
繼續走林中棧道上山
(因這次不是第一次攀象門, 之後的路程無拍照紀錄. 以下照片取自 2015 年攀象門的照片.)
一路上山向象門進發
見野豬岩
回望
到第一個難位
2015 年, 到短壁前. 左邊無腳位. 苦思一會後, 左腳踏右邊的石, 右腳踏右邊的樹幹. 然後拉繩, 迅速一步兩步踏過. 終於到一個可以站立的位置.
今次, 並不如第一次般輕鬆, 因為盡量不想靠繩攀上. 在第一級踏著樹幹找了很久, 才找到一個好手位.
再上一段後回望
繼續上
第二個難位
2015 年第一次攀, 選右線, 因有繩. 踏兩步, 然後抓石拉繩, 好快便攀上.
今次, 第二次攀, 選左線. 比從右邊上困難, 需要的手力和柔軟度也較多.
(下圖為右線)
穿象門
之後仍要走一段山路才到山頂, 但只需普通攀爬
到馬鞍山山頂. 好累. 行馬尾脊落山, 去翠擁華庭.
相關主題:
留言
發佈留言